近期推出的電影都是3D的,令人煩厭。《阿凡達》(Avatar)要加入3D效果可以理解,為什麼連五月天、劉若英、任賢齊主演的《追夢3DNA》都要拍成3D電影﹖
回望全球電影業近年的發展,電影內容的地位似乎搖搖欲墜,一定要靠其他元素來搶票房。
《鐵達尼號》(Titanic)於1997年上映,片長194分鐘。三小時的電影在現在的市場不算什麼,但在1997年實在長得令人咋舌。同年的港產片《迴轉壽屍》片長98分鐘,《特警新人類》113分鐘,可見三小時的電影對觀眾來說是滿有挑戰性的。在《鐵》之後,電影的平均片長有增無減,動輒兩、三小時,更出現《魔戒》(Lord of the Ring)、《廿二世紀殺人網絡》(The Matrix)等系列電影,感覺是電影開始鬥長,而不是鬥精彩。港產片沒有資源跟外國片鬥長,但平均片長都較九十年代的為長,彷彿太短的電影必定會令觀眾大叫「回水」。
《鐵》的另一個影響是令特技電影大行其道。雖然《鐵》在我心目中是不折不扣的愛情片,但同時也是製作成本逾億美元的災難片,風頭一時無兩。看過令人目瞪口呆的特技後,那時香港人只會購票入戲院看耀目特技,至於沒有特技的就買VCD就好了(加上1998年經濟不景氣,香港人對睇戲態度變得更審慎)。結果,上映的都是大製作,外國電影由災難片、科幻片主導,而「港產片」向內地靠攏,推出一部又一部的大型古裝戰爭片。觀眾認為Big is beautiful,劇情片的空間愈來愈少。
當然,港產片也有不少賣座的劇情片,《無間道》就是佼佼者。可是,這些劇情片往往要靠強勁的卡士才能吸引眼球,是另一種Big is beautiful。
大製造無疑有一定號召力,但不等如有力成為經典。至少,我不認為《亂世佳人》(Gone with the Wind)、《教父》(The God Father)重製成為3D版或高清版會令它們更經典。
內涵永遠是重要的,電影如是,文學如是,音樂如是。將重心放在什麼3D、高清之上,往往將重心帶離了內容。近年不少鬼片都混入了3D效果,令那些嚇人效果更突出。可是,鬼片的恐怖程度其實不在於那些鬼有多可怖核突,而是在於能否成功營造詭異的氣氛。事實上,我們最怕的不是鬼的本身,而是我們對於不知道它們模樣、不知它們何時、在哪裡冒出來的恐懼。技術,不能凌駕內容。
可惜,技術凌駕內容是新時代的大潮流,大概電影也無法擺脫。不是嗎﹖以前讀書,有書有黑板有老師就可以了,現在要搞多媒體,PowerPoint slide變成必需品,筆記美侖美奐的,黑白色的東西被定性為古董,多有深度的也無人問津。教育的重心有放在內涵嗎﹖所謂的追求卓越,到最後就是商業化的效率管理,追求吸引的高科技,令教育成為一種服務,令人看到的只有服務質素,而不再是內涵。
科技進步,可能同時代表了文化的退步,或無奈的讓步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