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April 18, 2011

行不行﹖-《單身男女》觀後感




很久沒有看過這種愛情喜劇了,杜琪峰與韋家輝將當年《孤男寡女》的感覺帶回來了。當然,過去十年他們沒有白過,這不是將《孤男寡女》的公式完全搬過來的複製品,而是令人有驚喜的升級版。


故事較《孤男寡女》沉重,也有一點點老掉牙的感覺。女主角高圓圓愛上花心(好色)的上司古天樂,同時又面對痴心好男人吳彥祖的追求。那是一個經典的愛情問題-要不顧一切地跟深愛的男人一起,還是跟一個值得託付終生(但不太愛)的人一起﹖

故事最老掉牙的不是劇情,而是這個愛情問題。現代男女對伴侶的容忍程度提高了,就算被另一半瘋狂地精神虐待,也可以忍上數年,最後被對方甩掉,所以根本不用考慮對方是否值得託付終生。

很多年前已經有人說婚姻觀念淡薄,但其實那不是婚姻的問題,而是愛情再無永遠這個概念。跟他或她在一起,我們只會意識到我們現在一起了,卻不會想我們以後都會在一起。能否託付終生,不再是重要的考慮因素。

可是世界上總有一些絕種的男人。有人說純情的男生不存在了,只存在Clubbing guys與表現上看似純情的Clubbing guys,不過其實真的會有很少數像恐龍般的好男人存在,只是他們不會像恐龍般大搖大擺地出現。當你將「永遠」踢出字典,就會遇上一個很懂得永遠愛情的男生。Too good to be true,結果大部份人都不能把握那黃金機會。
也許,愛情變得愈來愈不美好,是因為我們愈來愈不信愛情是美好的。

當然,愛情不是一個好男人排行榜的遊戲,不是選最好的就行。天意弄人,我們愛上的,往往都不是最好的。合理吧﹖我們自己也不完美,哪敢愛上完美的人﹖吳彥祖不斷問,這餐廳行不行﹖這白酒煮蜆弄得行不行﹖這設計行不行﹖就是令人想一種愛情「行就是行,不行的話就算你做什麼都不行」的宿命。

電影裡的高圓圓,最後選了好男生,或者可以說是選擇了生活上的幸福,但生活上的幸福也許與愛情裡的幸福有出入。



* * * * * *
坦白說,演員方面沒有什麼驚喜-古天樂演的角色似曾相識,仍是那種沒有定力的輕浮男人,不過今次他演的是一間投資公司的CEO,理應再帥氣一點、成熟一點,但演起來跟一個普通白領無異;吳彥祖演的是痴情建築師,角色直線,貫徹痴情的本質,角色還是熟口熟面的,與《千杯不醉》的很似;至於高圓圓,第一次看她演的電影,但不算有驚喜。不過,雖然沒有驚喜,但古天樂的誇張不會令人反感,吳彥祖的角色挺討好,高圓圓也很可愛。



演員沒有驚喜,那麼我說的驚喜來自哪裡呢﹖

在電影的布局上,古、吳、高三人數次在兩橦不同的建築物隔空對望,都很有味道。

吳彥祖在自己的辦公室,向着對面大廈的高圓圓表演魔術,然後用布娃娃以手提電話給高唱《我願意》,古天樂在旁望着妒忌。高圓圓從手機聽《我願意》,場景是滿感動的。

最後古天樂與吳彥祖同時向高圓圓求婚,吳跪在高的跟前,古在對面的酒店吶喊,也不錯。

這種表達手法,遠比《孤男寡女》年代的愛情小品來的深刻。對我這個小觀眾來說,是一種升級。

* * * * * *
也許我年紀真的大了,舊的永才是最好。

港產的愛情小品水準自《孤男寡女》就逐漸下降。鄭秀文年代的《瘦身男女》、《夏日的麼麼茶》和《我左眼見到鬼》等也還不錯,但到之後的楊千嬅系列就變得怪怪的。《新紮師妹》、《乾柴烈火》、《千杯不醉》等等,不是說不精彩,但那些電影描述的愛情不深刻,至少我從來不覺得女主角對男主角有深情。楊千嬅系列之後就是《十分愛》(其實我睇過的都記不住名字)等的鄧麗欣(Stephy)系列。那系列電影寫的愛情更不深刻,只是將愛情關係混雜欺瞞與背叛,然後將痴情的變成傻瓜。

我已經搞不清楚究竟是這些電影將新世代的愛情變得膚淺,還是因為愈來愈膚淺的愛情才逼那些電影追上潮流的價值觀。

《單身男女》最令人欣喜的,是這電影講的愛情,不是這個年代認知的愛情,卻不失時代感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